在轨工作生活183天后,“第一天团”顺利返航。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,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,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。
令世界瞩目、国人骄傲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,对于很多人来说,无疑充满了神秘色彩。在它的背后,有着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。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,从准备点火到安全返回,每一步都事关生死成败,很多工作都与保密息息相关。
逐梦航天
问鼎长空、翱翔苍穹,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曾中断的梦想。而这个梦想真正开始落地,还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。当时,随着我国在导弹试验和核武器试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途径。
1961年,中国科学院在钱学森、赵九章等主持下,召开了历史上第一个“星际航行座谈会”,后又于1963年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,正式对载人航天进行理论研究。1966年,国防科委和中科院在京西宾馆联合召开了一次持续20多天的会议,专门研讨宇宙飞船的发展规划。由于会议高度保密,内容没有对外公开,对内也只被笼统称为“宇宙飞船规划会议”。
很快,遵照毛泽东、周恩来的相关指示,我国正式把载人航天列入航天发射规划中,计划于1973年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,并将其命名为“曙光一号”。为执行保密要求,这项工程被称为“714工程”。
这期间,航天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,了解世界载人航天进展情况,研制地面试验设备、航天服、航天食品,训练航天员……然而,由于受到特殊年代政治、经济、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载人航天发展被暂时搁置。
秘密出征
虽然“714工程”暂时止步,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之火从未熄灭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我国再次迈出向载人航天领域进军的步伐。
1992年春,200多名专家秘密汇集北京,对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问题进行技术、经济可行性论证。
在专家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研讨后,当年9月21日,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,江泽民指出,“要坚持不懈地、锲而不舍地把载人航天工程搞上去”,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因此被定为“921”。
鉴于“921工程”在当时是一项大型保密工程,江泽民特别强调,此事要按照“多干、少说”“只干、不说”的原则,不报道、不宣传。于是,中国航天史在这一天激情而悄然地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奔赴星辰
逐梦航天,是一项伟大的事业,更是一个艰辛的工程。众多航天人在严守保密纪律的前提下,矢志不渝地探索这份神圣事业。
在“死亡之海”塔克拉玛干沙漠、“魔鬼城”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“生命禁区”,印刻着航天人的足迹;深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、马达轰鸣的装备间,都有航天人辛劳的身影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要求,他们在荒凉、苦寒的荒漠里,默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,终于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够担负载人航天任务的东风航天城,并突破众多技术难关,研制开发出神舟系列飞船。
1997年12月,经中央军委批准,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,杨利伟、景海鹏、翟志刚等如今如雷贯耳的名字就在其中。然而当时,在很多不知真相的朋友、同事眼中,这14人仿佛突然之间就从队伍中“消失”不见了。这是因为在神舟一号试验飞行前,中国航天员的培训都是处于保密状态的……
回望来路,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坚实有力。1999年,神舟一号进入太空;2003年,神舟五号升空,浩瀚星空终于迎来第一位中国人。
2005年,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;2008年,神舟七号进行出舱行走,并在太空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;2013年,神舟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;2016年,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……从此,中国人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越走越远、越飞越高。
赴九天,问苍穹;
逐梦太空,永不止步。
致敬,中国航天人!
主要参考文献:
[1]兰宁远.问鼎长空.神剑[J],2019(01):5~37.
[2]王毅,满宁.保密,让航天梦更精彩.保密工作[J],2015(04):10~1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