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稳就业”“保就业”的决策部署,围绕“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”目标,着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,坚持服务国家、守正创新、精准施策,坚持有用有效、贴近贴实、分层分类,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,多角度全方位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。
突出引领,注重指导,深化就业育人理念。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、西部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要领域就业,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中。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3次“青春筑梦”线上公益直播课程,围绕中西部地区就业、重点地区和城市引才推介、大学生参军入伍等主题进行就业经验分享与交流。开展“青春奋进,解惑未来”“青春筑梦,为你护航”“青春无悔,奔向远方”“青春由你,职来职往”四个系列主题活动,通过就业指导专题座谈会、就业形势政策讲座、就业主题团日等活动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、职业观、就业观。开展“奋斗出彩,青春远航”就业创业人物评选,选树就业创业典型人物,激励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、服务国家战略,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突出供给,拓宽渠道,保障就业岗位充沛。守好校园招聘“主阵地”,通过精心组织、广泛宣传,吸纳优秀用人单位进校招聘,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资源保障。针对2021届毕业生累计举办校园招聘活动1564场、推送招聘快讯6641条、提供需求岗位24.6万个。凝聚就业“强合力”,开展“抢占黄金期、抓住关键期、决战冲刺期——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”,调动发挥社会招聘机构、行业企业、校友等各方面力量,加强就业基地建设,促进校地、校企共建,深入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资源。联合相关单位开展“创业有你,‘就’在吉林”宣传推介活动,充分利用区域就业支持政策,为毕业生留省就业广开渠道。开辟就业服务“新路径”,制定实施方案,依托校内单位开展短期科研助理及管理助理岗位聘任工作,为2021届毕业生提供800个就业岗位。
突出需求,创新模式,提升就业指导水平。构建通识教育慕课和个性化指导微课紧密结合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,与线下教学实践活动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。组建《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》慕课建设工作组,由就业中心相关老师、各学部、学院主管副书记、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等组成,选拔各学院本科生辅导员、研究生辅导员担任慕课助教,高质量推进慕课建设。4月12日,《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》慕课正式试行,面向全体一年级和三年级(五年制为四年级)共计2万余名全日制本科学生开课。该课程采取线上视频教学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,视频教学部分依托“智慧树”授课平台进行在线授课,聚焦175个专题知识点,共计62学时、时长2821分钟。启动《大学生就业指导》微课建设,以“聚焦学生需求、实现精准发力”为理念,以“注重课程实效,落细落小落实”为目标,以“整合优质师资、凝聚群策群力”为特色,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不同阶段为主线,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大学生发展指导等主题,构建“职业生涯须知、生涯自我探索、就业素质培养、择业技能实战、就业准备指南、创业准备指南、未来出路选择、职场通用技能、职场避雷方案”九大课程体系、65类课程类目,计划制作500余节微课。
突出重点,破解难题,做实困难群体帮扶。通过摸底排查、座谈调研等形式,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,“一人一档”“一人一策”做好就业帮扶。针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“双困”学生,切实加大援助力度,精准送岗、精细指导、精心帮扶。组织全校38个学院的毕业生参加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,围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、挖掘学科优势、深化职业探索、简历制作技巧等方面,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。
突出精准,优化平台,完善融合服务模式。完善“毕业生精准就业创业服务平台”建设,实行从就业信息获取到签约派遣的全流程“一站式”网上就业服务。作为全国就业统计布点监测高校之一,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统计就业数据,动态掌握毕业就业状况,并开发数据上报端口,与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直连互通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全面启动线上就业工作模式,构建“云服务”工作体系,完善网上就业“大市场”功能,举办多场线上招聘会、双选会,及时推送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,确保疫情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。
突出主体,强化引导,提供高效就业服务。深入实施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做好育人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,建立“方便学生11件事”“服务学院9件事”任务清单,实现就业协议书、就业推荐表、网上签约证明自助终端打印。对全校41个本科学院、4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逐一进行走访调研,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困难,认真分析原因、探讨对策,2021年4月至今提供数据22次,为教学、科研、学科评估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。开展2021年春季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,为参与认定的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。以服务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,以完善课程体系、强化培训实效、打造师资队伍、丰富课外活动为抓手,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,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,打造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培训师资队伍,不断丰富实践育人、就业育人功能。